1.逃离太阳的等离子体在这张照片上,我们看到大量温度相对低、 相对稠密的等离子体悬浮于日冕(太阳大气的最外层)表面。偶尔, 这些猛烈的等离子体会突出重围,逃离太阳大气的魔掌。 这条光谱线上的放射物是温度高达10万华氏度的色球高层(upperchromosphere)。 照片中的每一个特征都追寻着磁场结构的足迹。温度最高的区域几乎全是白色, 而颜色暗红的区域则表明温度相对较低。 2.太阳表面磁场结构的特写这是一张有关太阳表面磁场结构的特写照片, 是口径为1 米的瑞典太阳望远镜(SST)于2003年8月22日以H-alpha光波拍摄到的。 该望远镜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操作 3.太阳黑子这是一张2002年7月24日在太阳东侧边缘拍摄的太阳活跃区域的照片。 它突出了这张照片的三维特点。照片上方中央区域的黑色太阳黑子结构表明, 太阳黑子黑色"地板"上独特的立视面。据美国高空观测台天文学家布鲁斯·莱特斯(BruceLites)博士估计, 这些结构的高度大概在200公里至450公里之间。照片中最小的可分解结构规模约在70公里左右。另外, 我们可以从面向观测者的颗粒边缘看见无数明亮的光斑。 4.太阳上的"地震"太阳耀斑在太阳内部产生震波,与地球上地震产生的震波极为相似。 1998年5月27日,研究人员观测到这次生成耀斑的太阳震动。据科学家估计, 这次震动包含的能量大概是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释放能量的4万倍,相当于11.3级地震。在一小时内, 太阳波飞行的距离相当于十个地球的直径,之后活动强度越来越小,最终蜕变为太阳色球层的狂暴背景。 与以等速度向外运行的水的波纹不同,太阳波在消失之前从最初每小时2.2万英里的速度向最高 每小时25万英里的速度逐级递进. 5.日全食的壮观日冕这张日全食的照片是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空观测台的 研究小组于1980年2月16日在印度帕勒姆拍摄到的。日冕照片则是用戈登·纽科克 (GordonA.Newkirk)研制的一套新摄像机捕捉到的。这种专门的仪器可以通过放射过滤器, 以红光拍摄到日冕。过滤器抑制明亮的内冕,以在同一张照片中显示光线更微弱的外冕。 6.金星穿越太阳盘面 7.太阳黑子和光斑 8.剧烈的太阳耀斑 9.太阳活动低谷时的日冕这是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时日冕的照片,两个半球中的红色代表温度高、 较为活跃的区域,周围则是安静日冕的温度低的等离子体(蓝色/绿色)。同时还应注意北极皇冠状细丝 、横跨赤道的光环、照片东南角的冕洞(日冕中一些辐射很弱、亮度比周围小得多的区域) 和北极上方一个更小的日冕洞。这张照片以伪色、三层合成显示了日冕:蓝色、 绿色和红色分别显示的是171、195和284的波长。 10.太阳表面不规则的黑子和光斑 11.水星开始经过太阳前方 12.太阳东侧边缘朝向地球这是美宇航局TRACE卫星2006年11月11日在171波长 下拍摄到的照片,显示的是一个位于太阳东侧边缘的相当大的活跃区域转向朝地球的半球时的情景 。请注意该区域前缘细丝的低浅、黑色结构,以及该区域右侧一些"飘浮"黑色物质和朝向右方 下面的瞬间显现的小区域。 13.太阳保持强度极低活动水平美宇航局TRACE卫星于2008年5月22日拍摄到的太阳照片。 由于太阳始终保持在强度极低的活动水平,在盘面上只有很小一部分区域可以看到。 细胞状外形是由一束束磁流形成的,磁流是在充斥着对流活动的超光斑网络的下冲区域中收集到的。 14.光环在太阳活跃区上方如拱门 15.日冕物质喷发快速扩散 在LASCO卫星2002年1月8日拍摄的这张照片显示的是日冕物质喷发(CME)快速扩散的情景, 当时,日冕以每小时数百万公里的速度向太空喷射了十亿吨物质。这张C2照片旋转了90度, 如此一来,看上去好像是日冕向下喷射物质。研究人员将美宇航局远紫外线成像望远 镜在另外一天拍摄的太阳照片放大,与这张C2照片重叠,这样,它完全覆盖于剩余的盘面 ,增强了视觉效果。 16.太阳表面磁场结构瑞典太阳望远镜在2003年8月22日以H-alpha光波拍摄的 太阳表面磁场结构近距离特写照片。 17.突出物喷发美宇航局卫星2008年9月29日观测到这次给人视角冲击的突出物喷发事件。 这些突出物在数小时里先是升起,后如瀑布般落下,此情此景就像冉冉升起的一面大旗, 然后分离涌向太空。照片中可以看到的物质其实是温度高达6万度的电离氦。 突出物则是温度相对较低的气云,悬浮于太阳表面,受到磁力的控制。 18.月球从太阳盘面缓缓经过月球在2007年2月25日从太阳盘面缓缓经过的镜头, 遗憾的是,这一幕在地球上看不到。STEREO-B卫星在绕太阳轨道飞行时拍摄到这张照片。 美宇航局STEREO任务由发生于2006年10月、用以研究太阳风暴的两颗卫星组成。 STEREO-B卫星目前距离地球约100万英里,同月球的距离是它同地球距离的4.4倍, 结果,照片中出现的月球相当于我们通常看到的月球大小的1/4.4。 19.太阳边缘活跃地区的耀斑2001年9月30日,美宇航局STEREO卫星在靠近太 阳边缘的活跃地区观测到一次强度不大的耀斑。突出物的细丝飘浮在上面, 丝般的黑色(温度相对低)物质沿着场力线移动,接着扩展形成这种舞龙般的明亮轮廓 |
asia
Custom Search
世界新十大难得一见的太阳表面照
美国国家地理2010十大新闻图片
1.鳄鱼伏击大象图片
鳄鱼伏击大象
今年夏天,在赞比亚南卢旺瓜国家公园上演的一场不同寻常的“伏击战”中,一条尼罗河鳄鱼紧紧咬住大象的鼻子不放。
2.危地马拉天坑图片
危地马拉天坑
今年6月,危地马拉一个相当于30层楼高的天坑吞噬了一栋三层楼高的建筑。
3.长手鱼图片
长手鱼
9种使用手状鳍在澳大利亚附近水域行走而非游动的神秘鱼类在今年5月被确认为新物种。
4.海洋生物普查发现的奇特生物图片
海洋生物普查发现的奇特生物
在今年10月结束的历时10年的“海洋生物普查”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叫“Mr. Blobby”的奇特鱼类及其他大量生物。
5.冰岛火山闪电图片
冰岛火山闪电
今年4月,剧烈的雷暴天气与火山灰交汇以后,令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的夜空呈现别样的风景。
6.世界各地大天坑图片
世界各地大天坑图片
从美国阿拉巴马州到冰岛,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世界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巨大的天坑,而今年6月出现在危地马拉的天坑就是最新例证。
7.罕见新物种图片
罕见新物种图片
2009年,科学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了数百个物种,其中就包括长着像喇叭一样鼻孔的蝙蝠和奇特的美洲大螽斯。
8.格陵兰岛附近奇异鱼类图片
格陵兰岛附近奇异鱼类
从深海“外星怪鱼”到“长鼻子”鲨鱼,科学家今年4月在格陵兰岛附近水域首次发现了38种外形奇特的鱼类。
9.墨西哥湾漏油路线变化卫星图
墨西哥湾漏油路线变化卫星图
从太空俯瞰,2010年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泄漏的原油随着时间推移,污染的海洋面积不断扩大,路线也在发生着变化。
10.墨西哥湾漏油污染规模鸟瞰图
墨西哥湾漏油污染规模鸟瞰图
科学家将墨西哥湾泄漏原油今年4月在水面的扩散作为评估此次灾难影响的线索。
鳄鱼伏击大象
今年夏天,在赞比亚南卢旺瓜国家公园上演的一场不同寻常的“伏击战”中,一条尼罗河鳄鱼紧紧咬住大象的鼻子不放。
2.危地马拉天坑图片
危地马拉天坑
今年6月,危地马拉一个相当于30层楼高的天坑吞噬了一栋三层楼高的建筑。
3.长手鱼图片
长手鱼
9种使用手状鳍在澳大利亚附近水域行走而非游动的神秘鱼类在今年5月被确认为新物种。
4.海洋生物普查发现的奇特生物图片
海洋生物普查发现的奇特生物
在今年10月结束的历时10年的“海洋生物普查”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叫“Mr. Blobby”的奇特鱼类及其他大量生物。
5.冰岛火山闪电图片
冰岛火山闪电
今年4月,剧烈的雷暴天气与火山灰交汇以后,令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的夜空呈现别样的风景。
6.世界各地大天坑图片
世界各地大天坑图片
从美国阿拉巴马州到冰岛,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世界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巨大的天坑,而今年6月出现在危地马拉的天坑就是最新例证。
7.罕见新物种图片
罕见新物种图片
2009年,科学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了数百个物种,其中就包括长着像喇叭一样鼻孔的蝙蝠和奇特的美洲大螽斯。
8.格陵兰岛附近奇异鱼类图片
格陵兰岛附近奇异鱼类
从深海“外星怪鱼”到“长鼻子”鲨鱼,科学家今年4月在格陵兰岛附近水域首次发现了38种外形奇特的鱼类。
9.墨西哥湾漏油路线变化卫星图
墨西哥湾漏油路线变化卫星图
从太空俯瞰,2010年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泄漏的原油随着时间推移,污染的海洋面积不断扩大,路线也在发生着变化。
10.墨西哥湾漏油污染规模鸟瞰图
墨西哥湾漏油污染规模鸟瞰图
科学家将墨西哥湾泄漏原油今年4月在水面的扩散作为评估此次灾难影响的线索。
台湾拟建305米高树形摩天楼 观景台飘浮空中
北京时间11月23日消息,英国《每日邮报》昨日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示了2012年将
在台湾建造的未来派新摩天大楼,大楼高达305米,外形颇似一棵树。
这座塔式建筑名为“飘浮的观景台”(Floating Observatories),将建在台湾第三大城市台中。在最近举行的一场设计大赛
中,“飘浮的观景台”设计摘得桂冠。这座建筑的外形好似一棵树,将建造8个飘浮的观景
台,能够像树叶一样在“树干”上上下移动。每一个观景台都可充当一部电梯,可搭载80
人,采用台湾岛外形。
据建筑师透露,观景台将采用太空时代的轻型材料建造,可在一个强电磁场内的垂直轨道上
滑动。塔内将建有一家博物馆、办公室、餐馆以及一家“城市公园”。负责设计这座高塔的
罗马尼亚建筑师斯特凡·多林表示:“台湾岛的外形好似一片树叶。我们从台湾的地理视觉
出发,提出了打造这棵‘科技之树’的想法。我们设计了8片立体树叶(8在当地文化中是
一个吉利数),与齐柏林硬式飞艇的电梯类似,可以在‘树干’上上下滑动,同时也可充当
观景台。”
在设计上,“飘浮的观景台”将采用一系列绿色技术,其中包括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
以及一家地热发电厂。地热发电厂建在底部,负责供暖和提供热水。“飘浮的观景台”的高
度接近1000英尺(约合305米),远远低于台湾的最高建筑台北101摩天楼,后者
的高度达到1671英尺(约合509米)。这座树形高塔将于2012年动工。多林说:
“虽然飘浮的观景台设计受科幻型电脑游戏文化影响,但这种设计具有可行性,通过增加一
个新垂直维度成为通往高塔博物馆的一条重要通道。从上面看,这座城市本身成为台中市发
展博物馆的一个主展品。落成之后,从博物馆内部看,飘浮的观景台本身也成为一件件展品
,成为展示当下科技成果的一个令人陶醉的例子。”
蛋形蝸居
【圖輯‧蛋形小屋】城市消費水準高昂,戴海飛利用公司的設計創意,製造出“蛋形”小屋,實現自己在大都會的居屋夢。(圖:法新社)
【圖輯‧打掃家務】小屋內部擺設簡單,一張約1米寬的床,床頭放著幾本書。戴海飛手握拖把,把自己的“窩”給打掃乾淨。(圖:法新社)
【圖輯‧小屋一隅】床的另一頭有個水箱,內置有壓力系統,可以把水壓上來,供洗漱用。(圖:新華社)
【圖輯‧小屋一隅】小屋利用蓄電池供電,戴海飛每月會到公司充一次電。進入冬季,小屋裡的溫度就如桌上的溫度計顯示僅有3、4℃,戴海飛晚上冷了就用電熱氈。(圖:新華社)
【圖輯‧小屋一隅】蛋形小屋讓戴海飛省下了房租費用,閒時可以窩在小屋裡看看書,或者到附近游泳,順便洗澡、桑拿,偶爾還能去咖啡店過過悠閒白領生活。(圖:新華社)
【圖輯‧小屋一隅】蛋形小屋被掏出一個橢圓形的小門,沒有鎖。雖然空間不大,卻也算是屬於自己的安樂窩。(圖:新華社)
【圖輯‧蝸居生活】小屋2米多高,外觀就像一顆巨大的雞蛋立在草坪上。戴海飛10月時把小屋搬到公司樓下,連交通費都省下。(圖:新華社
【圖輯‧綠意滿滿】蛋形小屋最外層以麻包袋平拼接而成,內裡填滿了發酵木屑和草籽,長出的青草,給小屋增添一絲綠意。
剛大學畢業的24歲湖南小子戴海飛,利用公司的設計創意,用竹子造出一座“蛋形”小屋,作為自己在北京的蝸居,全部花費僅人民幣6400元。“蛋殼”位於海澱區成府路的一個大院裡,在公司樓下。小屋約兩米高,麻袋拼成外皮,“蛋殼”上,被掏出一個橢圓形的小門。小屋的下邊,裝有輪子,可以挪動。不過,消息傳開後,海澱城管大隊表示,小屋涉嫌私搭亂建,應自行拆除。而蛋屋所在的大院物公司負責人稱,雖然設計帶來新鮮創意,但如果是過夜的話,就屬於臨時建築,必須要由市政部門審批。戴海飛設計小屋的原意,是希望引起外界對高房價下人們居住環境的關注,同時也希望能改善人們的居住狀態以及城市面貌。
Subscribe to:
Posts (Atom)